駁岸木樁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需系統規劃,確保工程安全推進,主要包括以下環節:
1. 勘察與設計準備
- 地質水文調查:通過鉆探、取樣分析土層結構(如淤泥層、砂層厚度)、承載力及地下水位,評估水流沖擊力及水位變化規律,為木樁選型提供依據。
- 圖紙復核:核對設計圖紙中的木樁規格(直徑≥15cm、長度4-6m)、間距(通常0.8-1.5m)、傾斜角度(5°-10°抗沖刷)及防腐要求(CCA防腐處理達50年壽命),結合現場調整樁位布局。
2. 材料與設備籌備
- 木樁質量控制:選用杉木、松木等耐腐木材,含水率≤25%,表面無蟲蛀裂紋,端部削尖增強貫入性。提前30天進行真空加壓防腐處理,藥液滲透深度≥5mm。
- 施工機具調試:配備柴油打樁機(沖擊能量≥3.5kJ)、GPS定位儀(平面誤差≤2cm)、水位監測儀,校驗設備壓力表及安全閥,備足樁帽、墊木等耗材。
3. 現場條件營造
- 作業面整理:清理岸坡雜草、碎石,坡面修整至設計坡度(1:1.5-1:2),開挖導流溝降低地下水位。設置鋼管腳手架工作平臺,承載力≥3kN/m2。
- 環保措施:在施工區外圍布設土工布圍擋(高度1.2m),沉砂池容積按5m3/100m2配置,安裝pH在線監測儀控制水體酸堿度。
4. 安全與組織保障
- 應急預案制定:針對樁機傾覆、涌砂等風險,配備20T吊車、速凝水泥等搶險物資,開展坍塌救援演練。
- 技術交底:組織施工班組學習《水工木結構施工規范》,明確貫入度控制標準(10擊≤20mm/擊),建立三級質量驗收制度。
5. 行政審批手續
依法辦理河道施工許可證、林木采伐運輸證及環評批復文件,公示施工信息接受公眾監督,確保護岸工程符合《河道管理條例》要求。
通過上述精細化準備,可有效規避60%以上施工風險,提升木樁駁岸結構的整體穩定性與耐久性。